患者往往啥也没干,只是弯了一下腰捡东西,腰就开始痛起来了。检查显示:“腰椎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从而容易导致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走路越来越不稳,时常感觉骨头疼,轻轻滑倒就可能导致骨折。
骨质疏松症三大症状:
(一)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二)身高降低、驼背: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三)骨折:胸腰椎、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容易发生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引起脊柱变形、骨折,可致残,使患者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增加肺部感染、褥疮发生率,不仅患者生命质量降低,死亡率也会增加,同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一)调整生活方式
(1)加强营养:骨骼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平衡的饮食,饮食结构注重荤素搭配,同时要加强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钙和维生素D尤为重要。成年人每日钙的推荐剂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其中牛奶、奶制品、虾皮、虾米、海鱼、猪牛羊骨、芝麻酱、豆类、豆制品、蛋类、核桃、花生、坚果等钙含量较高。食物摄入不足者可以通过钙片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获取,主要不是从食物中摄入的,补充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最简便实惠的办法就是晒太阳。一般来说,每天接受30-60分钟的日照对于维生素D的摄取非常重要。
(2)充足日照:建议每日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每周2次,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3)规律运动:运动是骨重建的决定性因素,负荷运动可增加骨量,预防骨丢失。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和乒乓球等,每周至少三到四次,每次30分钟。运动以用力不宜过大,不宜过快为标准。
(4)戒烟、戒酒,少喝碳酸饮料。
(5)预防跌倒和坠床。下雨下雪少出门,小步慢走,必要时使用手杖保护。
(二)药物干预
(1)钙剂: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所需钙的缺口约500-600毫克,可选择碳酸钙颗粒等补充。
(2)维生素D:成年人每日摄入量400IU/天;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摄入量为600IU/天。
(3)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鲑鱼降钙素喷鼻剂,每日一次,一次10-20μg,可以减少骨钙的流失。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不同部位的骨折适合不同的治疗方式。
(一)肱骨外科颈骨折:外伤后肩部着地导致肱骨外科颈骨折,多数患者适合行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
(二)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跌倒后用手支撑导致手腕骨折,多数适合行石膏固定术,不用住院,固定4-6周。
(三)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往往是滑倒后髋部着地导致骨折,适合行微创髓内针固定术,术后第二天可以床上活动,2-3个月可扶拐下床活动。
(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往往不明原因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有时向前胸放射,起床困难,适合微创经皮椎体骨水泥固定术,采用局部麻醉,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第二天即可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