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这部由122位跨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文件,首次将肥胖明确定义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这意味着,中国对肥胖的认知正式从“体型问题”升级为“致死性疾病”。
一、 界定标准,科学认识肥胖
我国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主要判定标准:BMI=体重(kg)/身高(m)²。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24,24-28之间为超重,≥28则定义为肥胖。
腰围测量同样重要,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诊断为中心性肥胖。这种“苹果型”身材比均匀肥胖危害更大,内脏脂肪面积超过100cm²就被定义为内脏型肥胖。仅凭肉眼观察或体重秤数字判断肥胖不科学,需要结合BMI和腰围综合评估。部分肌肉发达者可能被BMI误判为超重,但腰围测量可有效区分。
二、健康威胁,肥胖的多米诺效应
肥胖会引发很多并发症,其中脂肪肝占比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高血压17.6%。这些数据凸显了肥胖作为“百病之源”的本质。
BMI指数每增加5点,癌症风险升高10%以上。在50多万欧洲成年人的研究中,无论是否患有心脏代谢疾病,BMI升高均增加结直肠癌、肾癌等肥胖相关癌症风险,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BMI升高带来的癌症风险高达17%。
三、性别差异,男性为何更易中招
男性更易因压力导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对抗胰岛素作用,促进腹部脂肪堆积。男性应对压力的方式常为饮酒和过量进食,酒精本身也是高热量来源,而男性睡眠问题突出,长期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打破能量平衡。
女性的肥胖风险则更多与更年期后激素变化相关,这解释了为何女性肥胖高峰出现在70-74岁。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脂肪重新分布,从臀部大腿转向腹部。
四、科学减重,从生活方式到医疗干预
生活方式是科学减重的首选和基础措施。体重管理需整合饮食、运动和心理行为干预。
减重目标方面,专家建议设定减少体重5%-15%的切实目标。对大多数超重者,初始目标为每周减重0.5-1kg,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饮食管理方面,控制总热量,三餐合理分配,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量,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避免夜间进食,减慢进食速度;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运动,每周3-5次,≥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其他的运动可作为有效的补充,充足的睡眠及缓解精神心理压力同样重要。
当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医疗干预。
五、少年儿童肥胖
与成人不同,儿童减重目标是“维持体重不增或增长速度减缓”,而非绝对体重下降,家庭饮食习惯的重塑尤为关键。杜绝零食、建立规律就餐习惯、养成多动的生活习惯。
2035年全球肥胖预测地图上,中国被标注为“非常高”的增长率区域。国
管理体重就是管理生命长度,在肥胖防治的路上,每一步微小的改变,都是助力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