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与原理
定义: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技术,将金属或合金制成的支架放置在颅内外狭窄或堵塞的动脉血管内,撑开血管,恢复血流的治疗方法。
原理:利用介入器械将支架输送到病变血管部位,通过球囊扩张或自膨胀等方式使支架撑开,支撑血管壁,解除血管狭窄,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改善脑组织的供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或无症状性狭窄率>70%;经药物治疗后仍有脑缺血症状发作;血管狭窄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等。
禁忌证: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无法纠正;对支架材料过敏;血管病变部位有严重钙化、扭曲或夹层,不适合支架植入;近期有颅内出血或严重的脑梗死伴大面积脑水肿等。
三、操作过程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如头颅CT、MRI、血管造影等,评估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操作:一般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在DSA引导下将导丝、导管送至病变血管部位,通过造影明确狭窄部位和程度,将支架输送至病变处,准确释放支架,再次造影确认支架位置和血管通畅情况。
术后处理: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患者需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四、手术效果与风险
效果:可有效解除血管狭窄,改善脑供血,显著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意义。
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栓塞等并发症,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后果。术后还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支架移位或断裂等情况,需要长期随访和规范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