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提醒】抗菌药物≠消炎药,您用对了么?
发布日期:2024-12-09 来源: 作者:杨莹莹 点击: 577
最近药学门诊接待了一位创伤后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这位患者摔伤后导致右手腕软组织损伤,手腕充血、红肿明显,患者就诊后要求医生开具头孢“消炎”,医生因该患者无抗菌药物用药指证并且手腕疼痛明显给予开具了止痛药布洛芬,并将该患者介绍到药学门诊,一方面向患者介绍布洛芬的具体用法,另一方面向患者解释不能开具头孢的原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错将抗菌药物特别是头孢、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当作消炎药用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情况比较常见,下面就跟着临床药师一起来简单了解抗菌药物与消炎药有什么不同? 抗菌药物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我们常用的如青霉素类的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呋辛以及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都属于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仅适用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抗菌药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从而产生抗炎作用。我们常见的细菌感染所致疾病如细菌性扁桃体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在明确诊断后可以选用。但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确保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对其它原因引起的炎症比如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局部软组织的一些淤血、红肿等抗菌药物是无效的。 炎症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发炎”,是人体在受到外在刺激如外伤、感染等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也可伴有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改变等全身反应。用于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即我们常说的“消炎药”在医学上通常是指非甾体抗炎药,如我们常用的消炎止痛药(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和甾体类抗炎药即我们常说的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的红、热、肿、痛等反应。常用药物如用于缓解感冒所致发热、头痛症状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以及用于缓解骨关节炎、急性期痛风的疼痛症状的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此类药物除具有抗炎作用外,还具有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甾体类抗炎药:具有很强抗炎作用,通过抑制局部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渗出减少,改善炎症反应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此类药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除了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外,还具有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等多种作用,因此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多种炎症性、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如外用的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用于过敏性皮炎,吸入的布地奈德气雾剂可用于支气管哮喘,口服的甲泼尼龙片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应该了解到抗菌药物与消炎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类型,但是无论是抗菌药物还是抗炎药物都要有明确的适应症才可以选用,盲目使用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大家如有身体不适还需及时就医。
